教育裝備網訊:4月21日至23日,由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主辦、江西省教育廳和南昌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81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在江西南昌綠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本屆展示會以“數字賦能教育、創新引領未來”為主題,采取“線上”“線下”“展”“會”融合辦展模式,共吸引海內外1400多家企業,展覽面積達21萬平方米。
本屆展示會希沃發布系列新品,現場構建數字空間,呈現教、學、評、研、管等各個數字化應用場景的落地,融入教育教學各環節,生動展現未來數字化教育形態的藍圖。包括六代智慧黑板、六代交互智能平板、一體式教學終端、錄播全新一代解決方案、智能講臺、桌面VR交互一體機、希沃魔方-數字校園基座、數字孿生校園、區域數據治理平臺等重塑數字化教育場景,打造智慧校園新標桿的核心軟硬件產品。
智慧黑板不僅能書寫,還擁有廣角攝像頭錄制課堂過程,還能與老師的電腦“一體式教學終端”實現夢幻聯動;課室有了智能講臺,等于有了“智慧大腦”,能實時操控教室的設備;錄播、希沃魔方-數字校園等更是搭建了虛實結合的橋梁,為數字教育提供更多想象空間。
希沃六代智慧黑板和希沃六代交互智能平板著重做好護眼功能,讓孩子長時間觀看不疲勞。比如由于光線差異,坐在兩側的孩子時常看不清黑板內容,但希沃六代智慧黑板采用硬件低藍光設計等技術,解決了此類問題。此外,希沃六代交互智能平板內置廣角攝像頭,不僅能觀察到教室內每個孩子的動向,還可以將老師的課堂進行錄制,方便學生反復觀看學習。
在教室里,使用頻率最高的無疑是講臺,隨著教育數字化的持續推進,教師對講臺的智能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沃全新升級的智能講臺,符合人體工學設計,可以升降的講臺保障教師長時間處于健康教學的環境。根據教師的身高設置講臺的高度,更好地保護教師個人健康。更令人稱奇的是設備本身的智能化,智能講臺無疑給老師提供了一座智能座艙,通過物聯智慧黑板、交互智能平板,老師不用回頭,即可通過講臺操控智能平板,看到大屏的內容。
此外,為了滿足教師留存課例、完成教學反思,建設精品課程,實現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等需求,希沃推出常態化錄播教室、精品錄播教室、摳像精品課制作室,移動錄播等多種應用方案。目前,已在六萬多間教室的直錄播、巡課評課、協同教研等場景中提供技術服務支撐。
硬件加持還是不夠的,希沃該如何去打造教學過程的數字化模板呢?希沃白板成為突破口。以希沃白板為例,老師可在希沃白板中,輸入課程信息,系統即可自動生成課堂活動、思維導圖等課件頁,也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自動生成課件、教案,減少老師資源檢索、內容排版的壓力,為老師減負增效。同時,一節好課也離不開集體的智慧,因此,希沃推出線上線下混合集備研修功能,可靈活發起跨校區、多人協同的集備活動,突破傳統備課需統一時間、地點的限制,并且實現過程全記錄,智能生成集備報告,讓研討過程有跡可循。
隨著各種數字技術的智能升級,新一代教師的學習認知方式、工作生活方式均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作為校級數字基座,希沃魔方如同一個包羅萬象的容器,將各類數據借口植入,得出結論。如教師的釘釘打卡數據、管理平臺的老師檔案、學生成長檔案數據,均可導入到希沃魔方。以希沃校級數字基座在廣雅中學的應用情況為例,學校通過教學教研板塊,開展線上教研活動,有效提高了教研效率;通過德育評價板塊,累計開展1.6萬次德育檢查,健全完善評價機制;通過集控管理板塊,實現了全校多媒體設備的統一管控。希沃魔方所具備的開放融合能力,可實現與第三方應用平臺數據對接,為校內多系統打通及利舊建設提供保障。
在希沃數字孿生校園展區,數字孿生校園的打造及管理令人大開眼界。數字孿生校園指以校園三維可視化為特點,結合傾斜攝影、視頻融合、VR/AR、物聯網、AI等新型信息技術構建一個和真實學校一模一樣的數字模型,形成應用集成、建筑樓宇設備互聯的三維可視化管理平臺;通過多場景、多應用數據深度融合創新,實現對校園人、事、物的全面感知和一圖統管。相較于傳統的物聯校園建設,數字孿生能夠進一步做到設備控制的可視化和實時管控,平臺打通了人臉閘機、門禁數據等各種IoT物聯數據,以及教室內的錄播視頻設備,讓虛擬的數字孿生校園能和真實的校園進行實時聯動、虛實同步。
據介紹,希沃已累計服務全國超15萬所學校,包括已和廣東廣雅中學、北京師范大學廣州實驗小學、廣州市越秀區東風東路小學、寶雞高新第一小學等全國各地名校合作共創,構建更有生命力的數字校園平臺。以希沃校級數字基座在廣雅中學的應用情況為例,學校通過教學教研板塊,開展線上教研活動,有效提高了教研效率;通過德育評價板塊,累計開展1.6萬次德育檢查[4],健全完善評價機制;通過集控管理板塊,實現了全校多媒體設備的統一管控。
希沃通過以交互智能平板、智能錄播為代表的教育硬件系統,以希沃白板、希沃信鴿為代表的應用軟件系統,以希沃魔方為代表的數據基座服務,以希沃杏壇計劃為支撐的教師發展服務,正扎扎實實支持著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學環境、教學過程、教育治理以及教師發展的數字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