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脫貧壯歌響昆侖
http://www.progcable.com2020年11月09日 09:55教育裝備網
沙漠、綠洲、高原、草原……
廣闊的南疆地區,風景壯美,前銜天山山脈,背依巍巍昆侖,懷擁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集多種地形地貌于一身。
神秘而美麗的風景固然令人神往,但也讓南疆諸多地區的發展環境艱苦惡劣,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阻礙。
令人振奮的是,面對艱苦惡劣的自然環境,南疆的干部群眾沒有退縮。他們迎難而上,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讓貧困地區、貧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義務教育有保障、學生資助應助盡助、教師隊伍補充優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職業教育助力扶貧……圍繞這些工作重點,教育扶貧的光芒照進南疆的村村落落,教育事業不斷邁上新臺階,一曲教育脫貧攻堅的壯歌正在唱響。
異地搬遷,適齡兒童少年一個都沒少
車一個轉彎,公路兩旁熱鬧的綠洲街景立刻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起伏的沙丘和散落的胡楊。
近一個小時的車程過去,沙漠中突然出現了一小片綠洲,數排整齊的新建兩層小樓出現在眼前。這就是此行的目的地:和田地區于田縣達里雅布依鄉達里雅布依新村。
達里雅布依村舊址距離于田縣130公里,位于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那里無通訊信號、不通公路,村民以放牧和簡單農業種植維持生計。隨著脫貧攻堅推向深入,當地另行選址,修筑公路,建起了新的達里雅布依村。2019年9月,該村完成了整體搬遷,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改變的不只是村址。新村里,只需10分鐘,就能從居民區步行到嶄新的幼兒園和學校。而在老村子里,最近的鄰居要串門,也需要在沙漠里跋涉1公里。孩子們小小年紀就要遠離父母,去鄉里學校寄宿。
如今,站在家門口,就能看見學校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村民海如汗·買吐送高興極了:“學校離家這么近,孩子自己就可以走路上學,再也不用發愁送孩子上學的事了。”
無獨有偶,在克孜勒蘇州阿克陶縣,有一個距離縣城400多公里的塔爾塔吉克民族鄉。為了讓這里的241個孩子能像城里孩子一樣接受到良好教育,塔爾塔吉克民族鄉學校新建了教學及輔助用房,改善了學校辦學條件,孩子們坐進了寬敞明亮、設備先進的教室,接受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在和田地區策勒縣固拉哈瑪鎮小康新區小學,232名學生中179名來自昆侖山里的搬遷戶家庭。在這所新學校里,孩子們吃著免費的飯食,穿著免費的校服,在教室里使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在塑膠跑道上奔跑玩耍,再也不用擔心以往的土操場上漫天的黃沙落滿衣服、頭發。
在南疆,像達里雅布依村、塔爾塔吉克民族鄉、固拉哈瑪鎮小康新區這樣的村落還有很多。通過異地搬遷、就地改造,一個又一個村子的公共服務設施得以完善,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100%。曾經困擾當地群眾的子女入學問題,已經得到根本解決。
新的生活帶來新的變化。2019年10月,因看好家鄉的潛力,達里雅布依鄉第一位大學生庫爾班罕·買提肉孜回鄉創業,在鄉政府的支持下,她牽頭成立“沙漠守望者”旅游專業合作社,吸引當地10余名貧困戶加入。
離開沙漠,又回到沙漠。走的時候,沙漠不過是一望無際的黃沙,回來的時候,黃沙卻已孕育著“點沙成金”的希望。
學生資助力度大,實現一個都不落下目標
肉孜托合提的家,在昆侖山腳下和田地區策勒縣奴爾鄉一個名叫巴格貝希的村子里。昆侖山融化的雪水從他家門前流過。
今年23歲的肉孜托合提在中央民族大學讀研一。作為村里第一個研究生,他是全村人的驕傲。然而,艱難的家庭條件讓他的求學路充滿了坎坷。
一眼看上去,肉孜托合提家和別的村民家沒有什么兩樣。走進大門,兩位老人坐在院子里,一看便知身體狀況堪憂。“這家人是因病致貧的,家里7口人,除了兩位80多歲重病纏身的老人,還有3個上學的孩子。”策勒縣教育局扶貧辦的干部說。
當初得知考研成功,面對研究生錄取通知書,肉孜托合提犯了難:如果去北京讀書,不僅沒錢交學費,家里也沒有勞動力了。一籌莫展之際,縣教育局給他送來5000元資助款,村委會幫忙籌集了3000元助學金,鄉政府也獎勵他7000元,駐村扶貧工作隊決定為他提供每個月1500元的生活費。這樣算下來,學費、生活費都夠了。
“是黨的好政策讓我能繼續學業,研究生畢業后,我要回到家鄉工作,報答家鄉,回報社會。我永遠都將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為社會貢獻力量。”肉孜托合提激動地說。
得益于精準資助政策,策勒縣很多像肉孜托合提一樣的貧困家庭子女得以通過受教育改變命運。策勒縣將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孤殘學生、低保家庭子女等8類人群納入資助范圍,確保貧困家庭學生精準資助和差異化資助全覆蓋,2019年為1521名貧困家庭大學生發放助學金522.4萬元。
在喀什市葉城縣,依力克其鄉小學結合全縣建檔立卡信息比對數據,組織92名教師對全校1960名學生開展了家訪。通過家訪了解的情況,學校對轄區內604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建立了信息臺賬,清晰記錄學生家庭住址、成員情況、致貧原因、享受教育資助政策以及學生在校學習情況等內容。針對貧困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對一”幫扶措施,指定班主任或任課教師包聯,結合“三進兩聯一交友”活動,不定期開展幫扶。
學生資助是解決貧困家庭學生上學問題的根本保障,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也是確保穩定脫貧和高質量脫貧的重要舉措。曾經,手捧錄取通知書,寒門學子喜憂參半:喜的是寒窗苦讀十余載,今朝終于如愿以償;憂的是貧寒家庭再添負擔,追夢之路備嘗艱辛。通過建立健全學生資助體系,實現了各個教育階段全覆蓋、公辦民辦學校全覆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從制度上保障了“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充分發揮職教助力脫貧攻堅作用
“畢業后,我通過校企合作到阿克蘇市紅旗坡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工作,3個月實習期結束后,每月工資收入2500元至4000元。”2016年9月,家住阿克蘇地區拜城縣鐵熱克村的庫都斯·庫爾班,成為阿克蘇地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機電專業的一名學生,3年學習結束后,順利就業的他已經可以獲得穩定的收入。
和庫都斯·庫爾班一樣,那一年,有200多名同學通過校企合作實現就業。在阿克蘇,像這樣的中等職業學校共有8所,它們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兜底作用,在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緊跟企業崗位需求,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拓寬學生就業渠道打下了扎實基礎。
職業教育一頭連著產業,一頭連著教育,是實現“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的重要手段,在教育脫貧攻堅中是最直接、成效最明顯的扶貧方式。近年來,自治區深入實施《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2016—2020年)》《南疆職業教育對口幫扶計劃實施方案(2016—2020年)》,推動南疆職業教育進一步擴大規模、優化結構、提升質量,圍繞區域產業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強職業教育服務社會、助力脫貧攻堅的能力。
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托管多所南疆中職學校,全方位幫扶,極大提升南疆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烏魯木齊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與葉城縣職業高中建立了對口幫扶關系,投入80萬元幫助葉城職高建成了200個工位的中餐實訓室,每年選派兩名教師赴葉城工作,3年共接收17名教師來校開展專業基礎培訓。通過烏魯木齊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幫扶,葉城職高近兩年畢業生就業率達95%以上,為葉城縣脫貧攻堅作出了積極貢獻。
2016年以來,10省市124所職業院校對口支援南疆四地州50所職業學校,還有25所自治區內優質學校幫扶南疆四地州47所中等職業學校,實現“對口支援”與“對口幫扶”南疆職業教育全覆蓋。據統計,僅內地院校,就年均資助南疆職業學校資金1.5億元,援助實驗儀器設備近1000萬元,選派干部、教師掛職800人次,年均送教培訓教師1500余人次。
為幫扶洛浦縣發展職業教育,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累計選派近60人次赴托管學校洛浦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開展培訓與教學,手把手帶領教師轉變教學方式,同時,以“師帶徒”“影子培訓”等方式對托管學校教職員工培訓,累計培訓300余人次,使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大幅提升。
阿依努爾2017年從縣中職校畢業后,回鄉當了一名獸醫。“她負責村里養殖戶的特色養殖服務,全村200多頭牛、1000多只羊,還有5萬多只雞的技術指導和防疫工作。”洛浦縣布亞鄉畜牧站站長木合塔爾說,“這些畢業生回到村里工作,對村民養殖戶來說,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很多村民都離不開他們了。”
“一家一個孩子讀職業學校,畢業后一個月掙3000元,一年3萬多元,就可以帶動全家脫貧。”洛浦縣教育局局長高電坤說,“新疆農職院托管后,學校已有畢業生5000多人,這背后是5000個家庭,這些學生都有了工作,掙到了工資,意味著這5000個家庭都脫了貧。”
(南疆地區報道組成員:高毅哲 蔣夫爾 唐琪 焦以璇 武冰潔 執筆:蔣夫爾 高毅哲)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