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幼高專攜手幼兒園探索學前音樂文化啟蒙教育
http://www.progcable.com2022年08月29日 10:19教育裝備網
“程英老師團隊的引領讓我們的創意戲劇由原來的只關注玩耍與表演,轉向了挖掘音樂與戲劇中蘊含的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讓孩子們在快樂的審美游戲中獲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陶冶,這可以說是一次巨大的飛躍。”談及10年前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程英教授帶領團隊入園指導的經歷,福州市融僑蘭邑幼兒園副園長江雁感觸頗深。如今,該園已成為以創意戲劇為特色的音樂文化啟蒙教育實驗園。
從“審美與快樂”到“禮樂合一”
早在2002年,程英老師就帶領團隊圍繞“審美與快樂”進行了一系列有關幼兒音樂啟蒙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地調研后,程英發現不少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活動浮于表面,或注重教授音樂知識與技能,或僅注重“玩”和“有趣”。“我覺得幼兒園的音樂啟蒙教育不只是教音樂或者玩音樂,還應該努力用音樂觸及與感動幼兒的心靈。正所謂以美啟德,以美潤心,以美培元,脫離文化內核,音樂教育也就缺少了靈魂。”
通過查閱典籍,程英學習領會了先秦儒家“禮樂相依”“美善相樂”“以樂化人”等樂教思想精華,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應將民族優秀文化之‘禮’與民間藝術之‘樂’生態式融合,將民族民間音樂、民族優秀文化與幼兒心靈有機融通,使得‘禮’與‘樂’相輔相成、共生共行、合二為一。”
新思路極大地拓展了原有的研究框架。從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素材,到逐步開發具有福建鄉土特色的民間音樂,再到挖掘提煉基于幼兒生活環境的朱子“禮”文化、閩都“孝”文化、閩南“拼”文化、閩北“勇”文化、閩西“紅”文化等閩文化精神,將其轉化為幼兒可感可玩、有助于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音樂美育活動,程英和她的團隊二十年來始終圍繞“禮樂合一”,將幼兒音樂文化啟蒙教育做深做實。
“這些年來,我們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去各基地園調研與園本教研上了。”程英說道。目前,福建省內已有31所幼兒園加入該項研究,成為實驗園,研究的火種遍布八閩大地。
該項研究面臨的最大難題在于音樂。如何依據現有的音樂,通過改編、創編,形成適切幼兒身心發展且融入優秀民族文化的音樂素材?這僅靠基層幼兒園是難以完成的。為此,程英團隊一方面發揮高校的資源優勢,將該校學前教育、音樂教育、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專家以及八閩本土優秀的民間藝術家、民間文化研究學者吸納進來,為研究的深入推進提供支撐;另一方面,則以課題為依托,通過每年申報一項總課題,再細化為多個子課題的方式,調動基層幼兒園的積極性,共同開展基于當地特色、園本特色的實踐研究。
高校與幼兒園的攜手推進,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的雙輪驅動,令“禮樂合一”民族優秀文化啟蒙的研究得以不斷走向深入。
課題研究驅動下的“各美其美”
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附屬第二幼兒園是該項研究的一個實驗園。該園結合福州當地的“孝”文化積極優化課程建構,推進集體教學、區域活動、游戲活動、生活活動、親子活動等各種活動形式與音樂啟蒙教育的有機融合。
“我們成立了彩虹音樂工作室,由各班老師志愿報名,再依據本班特色自主開發適切的活動方式。”該園項目負責人游萬玲介紹。
恰如彩虹所寓意的多彩一般,圍繞共同的主題,該園各班采取了不同的詮釋方式。有的班級以福州小吃為調查對象,讓幼兒尋訪、了解、分享與吃有關的童謠;有的班級聚焦傳統節日,尤其是福州特有的孝順節——“拗九節”,以創意戲劇、傳統閩劇等方式引導幼兒在表演的過程中了解當地的民俗,感受與表達對父母與祖輩的孝順;還有的班級引入福州本土童謠,讓幼兒在念誦、編曲演唱的過程中展現童音、童趣。
“我們將本土童謠《扒龍船》配上《新年好》的樂曲,略作改編,唱起來朗朗上口,孩子們都很喜歡,這在潛移默化中也增進了他們對家鄉文化與家鄉方言的了解。”該園教師林慧說道。
“福建各地都有各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如閩西的漢劇、閩南的拍胸舞、閩北的戰勝鼓、閩東的畬族歌舞等,這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育素材。”程英表示,團隊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幫助基層幼兒園整合素材,提煉其中的文化元素并加以兒童化,進而形成可供一線教師方便實操的案例。“我們依托幼高專搭建的省級培訓平臺、研究中心,收集全省各地的好案例,以論文集、案例集、音視頻等形式為一線教師提供精準的指導,以說課、觀摩、研討、對話、點評、講座等方式做到授之以漁。”
家園齊心共育邁向“美美與共”
音樂的獨特魅力在于其能夠激發人內在的情感,形成一種理性與感性的良性互動。采訪中,幾位園長都提出,音樂文化啟蒙教育的實施起到了“帶動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的成效。
林慧的班上曾有一個來自浙江的孩子。接觸閩劇之后,孩子愛上了這一福建傳統的民間藝術。在他的帶動下,甚至還有家長特別聘請了一位閩劇專業教師,每周到班上與全班孩子互動。
在幼高專附屬第二幼兒園,常有幼兒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走進園所,或用福州方言“攀講”,或教唱方言歌曲,或講述有趣的民間文化小故事,祖輩間的距離因此一下子拉近了。孩子們驚嘆,原來爺爺奶奶們都是深藏不露呀!
藝術成為家園之間、親子之間推進文化理解、文化交融的一座橋梁,這在各基地園中亦成為一段佳話。
融僑蘭邑幼兒園一周一次的創意戲劇日格外熱鬧。坐在臺下觀看的家長、教師可以隨時參與進來與臺上的孩子一起互動表演,這往往是大人與小孩最開心的時刻。當畢業典禮上,大班幼兒給精彩的戲劇表演配上自己參與選編的音樂時,家長們都不禁感嘆,自家的孩子怎會如此快樂、如此能干。
幼高專附屬第一幼兒園的“大圣歸來”“爸爸去哪兒”等親子音樂文化活動,一經推出就受到孩子們的熱烈歡迎,以至于家長強烈要求原本只在部分班級開展的教學實驗要全面鋪開。
這便是音樂的魔力。
隨著研究的深入,孩子們真正愛上了音樂,懂得了欣賞音樂中蘊含的文化之美。“有的孩子會自發聽民族交響樂,因為他們覺得這音樂很美妙。”江雁表示,改變不僅發生在孩子身上,家長的觀念也有了變化,從原先注重表演形式,轉而更關注孩子的內在發展。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可以走得很遠。“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加入進來,成為孩子音樂與文化啟蒙路上的引路人,在孩子心中埋下音樂與民族優秀文化的種子,這將對其一生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程英期盼著能夠把這些年來積累下的經驗輻射到省內乃至全國的更多地方,“教師的不斷創新拓展,將賦予文化傳承與傳播強大的生命力。”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