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關鍵點
http://www.progcable.com2024年10月10日 10:35教育裝備網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新思想新戰略,不僅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基礎、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不竭動力,也是強化資源協同配置、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從歷史邏輯來看,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必然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放眼全球,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各世界強國均是遵循從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到世界強國的演進規律。近觀我國,中國共產黨對教育、科技、人才問題的認識和把握,始終處于與時俱進、不斷深入的過程中。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各領域實現共生耦合,形成相互協同、系統集成的聯結融合。
從現實邏輯來看,教育、科技、人才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三者相輔相成、協同發展。教育系統是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和變革的重要場域,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都依賴教育支撐。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是為建設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提供不竭動力的核心所在。科技創新無論是推動社會進步,還是催生新的技術和生產方式變革,均來源于教育發展、人才創造;同時,教育和人才資源的集聚也依賴科技的進步。人是生產實踐和科技創新的承擔者,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才在三者之中發揮主體支撐作用。人才是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戰略資源;人才也是構建科技創新系統的主體,發揮引領驅動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則事半功倍。找準突破點是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關鍵所在。
要堅持系統觀念,提升改革綜合效能。教育綜合改革、科技體制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相互影響、相互疊加,涉及范圍廣、攻堅難度大,且彼此具有高度的系統關聯性。全面提升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綜合效能,必須堅持系統整體設計,把握重點、聚焦難點、循序漸進,注重發揮集成效應,將加強系統集成貫穿改革全過程;堅持一體化協同推進,以破除體制機制藩籬和結構性矛盾為主攻方向,著力破解教育科技人才一體貫通不順暢、條塊分割、各行其是等問題;堅持樹立改革全局觀,進一步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全力推出一批引領性、創新性改革舉措,推動形成需求一體牽引、資源一體布局、機制一體塑造的良好局面,充分發揮改革的整體效應和最大效能。
要突出功能整合,加強戰略發展銜接。目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由不同部門實施管理,存在著功能交叉、部門間配合協調不足的情況,亟待形成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合力。通過頂層設計為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縱深推進賦能蓄勢,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組織體系、行動方針、重大措施和基本步驟進行統籌部署。多方共同發力,整合優勢資源,從全局出發構建教育、科技、人才體系貫通、相互形塑、相得益彰的戰略體系,通過多樣化激勵手段形成教育、科技、人才領域的創新合力。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協同功能,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進程中的堵點卡點,多維塑造三者各顯所長、各盡其能的循環優勢。加快相關立法進程,促進各創新主體間建立優勢互補、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
要推動政策融通,激發創新發展活力。目前,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之間仍然存在著壁壘。要通過政策的有效融通消除壁壘,著力提升各關鍵主體的創新性內生動力。堅持整體推進,加強全局性謀劃和戰略性布局,聚焦教育、科技、人才統籌治理能力提升。重點深化評價體制機制改革,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探索建立長周期評價機制。健全因地制宜一體化改革機制,根據各地發展實情制定相應改革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制定更加開放靈活的工作協同機制,促進綜合改革相互配合、協同高效,充分發揮推動新質生產力升級迭代的引擎作用。
要優化要素配置,營造開放創新生態。通過聚焦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先行區域和重點產業,制定“卡脖子”技術、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的人才特殊調配機制,實現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資源共享,切實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高起點打造原始創新、顛覆性技術創新策源地,努力形成科技、產業和金融的良性循環,全方位實現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的深度融合。暢通創新要素高效流動機制,打破高端要素間的銜接壁壘,構建多主體協同、多要素聯動的創新系統。通過各要素的合理流動和組合優化,實現多場域創新要素和多層次創新網絡之間信息流的聯結傳導。堅持以全球視野和戰略思維加強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堅持開放包容、互惠共享原則,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作者單位系華東師范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發展與戰略研究所)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