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教育當積極有為
http://www.progcable.com2024年12月20日 09:20教育裝備網
■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以新發展理念大力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充分認識和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
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總結2024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5年經濟工作。教育部黨組召開會議,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要求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著眼把握戰略必爭和歷史主動,緊緊圍繞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超前布局動態調整學科專業,加快國家戰略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有力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基礎。現代化產業體系呈現產業結構高端化、產業發展綠色化、產業鏈自主化等一系列典型特征。在產業結構方面,現代化產業體系標志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包括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制造業與現代化服務業等。在產業發展方面,現代化產業結構的高端化和智能化趨勢,必然要求產業結構的綠色化發展。在產業鏈方面,產業體系的戰略安全性,意味著必須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生產鏈體系。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以新發展理念大力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必然要求,也是應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發展的戰略抉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歸根到底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關鍵在于發揮科技創新的核心驅動力,以資本、人才等關鍵要素,打造自主安全且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充分認識和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遵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規律,加快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戰略布局。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加快培養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科技人才,走好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人才是科技創新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主體,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對高校科技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要精準聚焦新質生產力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大項目,推動高校與科技領軍企業協同建立科教融合創新特區,創新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合作模式,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培養造就關鍵領域的高水平自主人才隊伍,強化對科技人才職業的早期支持,充分激發青年科研人才創新潛能和活力。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加快推動高校新興學科與未來產業人才培養和布局,促進現代化產業結構的高端化發展。戰略性產業的融合集群促進了產業高端化發展,但當前高校針對新領域新賽道產業人才的培養仍然不足,亟須統籌推進新興學科與戰略性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因此,要注重強化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育,以人才集聚促進新質生產力諸要素實現高效協同匹配。要注重加強推進高校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重點聚焦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支持高校建設面向市場、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培育更多的未來產業發展所需的技術優勢和競爭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培養拔尖人才,也要培養大國工匠、技術技能人才。要以戰略性產業任務為導向,大力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打造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人才支撐。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注重推動高校基礎研究重大突破,促進現代化產業鏈自主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關鍵在于發揮科技創新的核心驅動力,打造更多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硬科技”。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解決“卡脖子”問題,須著重夯實基礎底層技術能力,推動高校基礎研究重大突破。高校要注重發揮基礎研究“總源頭”“總開關”的關鍵作用。一方面,推動高校基礎研究聚焦圍繞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應用場景,圍繞重要產業鏈加大高精尖技術和前沿技術開發。另一方面,促進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打造跨領域、多層次、多學科交叉的科技攻關人才隊伍,更有力推動形成基礎研究領域的新質生產力。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