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面結合助青年人才走好科研“第一步”
http://www.progcable.com2025年01月09日 09:25教育裝備網
■在經費資助上要做“加法”,但在時間保障上則要做“減法”
■點面結合的新思維新做法,有利于為青年人才的科研之路注入強勁動力
近日,江西省舉行“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新聞發布會,該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周期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做法:會同財政廳啟動實施職業早期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專項,為22所省屬高校、科研院所新入職自然科學領域科研崗位的博士畢業生,在5年內給予每人20萬元非競爭性、自由探索類科研經費支持;賦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大科研自主權,允許他們在項目實施期內自主調整研究任務不超過3次,助力他們走好科研“第一步”。
近年來,隨著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戰略的持續推進,我國對于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日益加大。從以往的政策方案來看,更多是一種“重點”思維——出臺了各種各樣的項目資助計劃和人才計劃,而且資助力度越來越大,對入選者產生了強激勵作用。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由于現有支持方式過于突出“重點”而導致覆蓋面相對較窄,多數處于職業早期的青年科技人才很難在激烈競爭中獲得科研支持。
令人欣喜的是,近期關于青年科技人才資助的思維正在不斷改進,更兼顧到為青年科研人才群體提供保障性資助,越來越轉向一種“點面結合”的思維。202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針對職業早期青年科技人才提出了諸多具體扎實的支持舉措。此后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包括江西在內的多個省份在關于職業早期青年科技人才支持的新政中,都明確要加大“非競爭性、自由探索類科研經費支持”。對于尚未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競爭性資助的大量青年科技人員來說,這些措施就像“及時雨”,對于他們減少職業生涯早期的焦慮,更加平心靜氣開展科研探索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當然,對于青年科技人才而言,不僅要提供經費保障,還要有時間投入上的保障。在經費資助上要做“加法”,但在時間保障上則要做“減法”。“若干措施”也專門強調“不得要求青年科研人員參加應景性、應酬性活動、列席接待性會議”等措施,體現出頂層設計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但關鍵是如何能令基層單位真正落到實處。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不能因為管理部門增加了資助,反而讓青年科研人才更加困在各種表格、文山會海以及迎來送往之中,有了經費卻陷入“時間荒”之中。點面結合、保障和激勵并舉的新舉措,其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助力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有更多時間心無旁騖地投入到科研探索之中。這個充滿活力的群體的科研“第一步”走得更好,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也將更加行穩致遠。
點面結合的新思維新做法,有利于為青年人才的科研之路注入強勁動力,并在相互牽引中形成循環發展的格局。關注拔尖人才的“點”無疑至關重要。對那些在科研領域嶄露頭角、展現出巨大潛力的青年才俊,高校應重點培養與扶持,使其快速成長為科研領域的“領頭雁”,引領科研團隊和學科發展方向,以此帶動其他青年人才向著更高目標奮進,從而在更廣闊的“面”上產生積極的輻射效應。同時,各高校又要關注廣闊的“面”,為所有青年科技人才打造一個更為公平、開放、包容的科研環境,讓他們都有平等的機會獲得經費資助,激勵青年人才在各自的領域深耕細作、追求卓越,為科研事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并逐步成長為新的“點”。
點面結合、以點帶面的好處在于相互促進、循環發展:重點培養的青年人才在科研上的突破和成就,能夠為其他青年人才樹立榜樣,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和斗志;而優良的科研環境和基礎支持,又為優秀青年人才的成長提供了堅實保障和廣闊空間,使他們能夠在良好的科研氛圍中汲取養分、積累經驗,為未來的突破做好充分準備。這種良性循環,將更有利于推動優秀青年科技人才不斷涌現,為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