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數字化賦能學習型社會建設
http://www.progcable.com2025年02月06日 09:47教育裝備網
教育數字化在建設學習型社會、促進全民終身學習中的戰略定位和重要價值日益凸顯,要有序推進教育數字化,全面建設學習型社會,關鍵在于強化數字思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數字思維不僅關注數字化基礎設施的部署、數字資源的研發和利用、數字技術的應用和普及等,還涉及人們如何看待和利用數據、算法、人工智能來解決現實問題的一系列態度、行為。培育數字思維,是塑造全民終身學習生態的關鍵所在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賦能學習型社會建設,加強終身教育保障。”教育數字化在建設學習型社會、促進全民終身學習中的戰略定位和重要價值日益凸顯,要有序推進教育數字化,全面建設學習型社會,關鍵在于強化數字思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全面培育數字思維,準確把握學習型社會的內涵
數字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活、生產、學習方式,推動世界格局深度變革,在數字中國建設的戰略牽引下,我國不斷提高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發展水平。作為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教育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帶來的紅利,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貢獻數字化力量。教育數字化成為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培養具有數字思維、終身學習能力和數字社會責任的“數字公民”,是順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舉措。
數字思維不僅關注數字化基礎設施的部署、數字資源的研發和利用、數字技術的應用和普及等,還涉及人們如何看待和利用數據、算法、人工智能來解決現實問題的一系列態度、行為。培育數字思維,是塑造全民終身學習生態的關鍵所在。對于個體而言,其一,數字技術應用于生產生活的全過程,人們要在工作和生活中超越數字技術的淺層次應用,樹立數字化意識;其二,個體的生命歷程不再有準備期與行動期之分,學習應貫穿個體生命始終。數字文化與終身學習文化的深度交融,使得利用數字技術持續開展學習成為全民常態化的生活方式。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將持續擴大“人人皆學”的覆蓋范圍,拓寬“處處能學”的空間,延展“時時可學”的時間,為構建開放、靈活、可持續發展的學習型社會提供了現實可能。新時代學習型社會是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覆蓋學習者全生命周期、支持多元化學習方式的教育生態系統。它強調公平包容,能夠實現學習空間的智聯融通,并且高度適應學習者多樣化的需求。一是跨學習空間智聯融通,利用數字技術搭建智聯融通的學習環境,創設虛擬現實與真實情境、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有機融合的學習空間,為學習者提供跨場域的連通性和情境性學習體驗。二是泛在數字化學習方式,數字技術為學習者提供更加靈活的學習模式和包容可及、生動多樣的數字資源。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時間安排、學習偏好和目標設定,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匹配所需的學習資源。三是學習對象全覆蓋,學習型社會面向所有社會成員,打破身份、年齡、地域的限制,覆蓋各個年齡段的學習者和邊緣化人群,保障所有人的學習機會。四是各學段有效銜接,學習型社會將各級各類教育聯系起來,如學前教育、基礎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等,搭建貫穿人的全生命周期的終身學習服務體系。
發展數字化領導力,凝聚數字教育的社會共識和合力
數字化領導力在數字教育變革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表現為數字時代的領導者或管理者吸引和影響追隨者、利益相關者,并持續推動實現數字教育變革的一種群體力量。它要求管理者具備前瞻性的數字戰略意識,重視教育數字化的長期性,并積極主動擁抱數字變革和創新,致力于在全社會范圍內推進數字教育變革。一是數字化愿景和自我覺醒。成功的數字化領導力要求管理者與利益相關者共同勾勒出清晰的數字教育愿景目標,深刻理解管理行為對組織創新變革的影響,并以此激發個體或組織內部的變革動力和自我成長。二是數字化協同和有效溝通。管理者利用數字技術的即時交互和快速反饋,促進團隊間有效溝通并建立信任和融洽的關系,增強組織成員的參與度和歸屬感,提升跨部門協同效果。三是數字化引領和資源調度。管理者要善于說服、促進和授權,并運用多樣化的技術、工具、方法等,優化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合理配置,促進形成數字教育的建設合力。四是數字化學習和敏捷響應。數字時代的管理者不僅要持續學習新技術和新理念,更要快速識別變化趨勢,并準確研判和調整戰略方向,應對外部環境的復雜變化。五是數字化倫理和持續發展。數字化領導力強調管理者應引領踐行數字社會責任,同時持有開放包容的態度,鼓勵組織成員探索和創新,促進數字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回應智能時代人才培養新訴求
當前,知識觀、學習觀、課程觀和教學觀等教育觀念發生根本性轉變,形成了智能時代的“新四觀”。一是眾創共享的新知識觀。智能時代的新知識觀強調對多元高維的元認知知識的習得,體現出顯著的群智性、開放性、碎片化和模糊性等特點。二是智聯建構的新學習觀。智能技術為學習情境創生提供了無限可能,學習者應從“被動接受”轉向“自我驅動”,通過主動與同伴、教師、各類智能體的協同建構來獲取知識、技能和態度,改變學習方式。三是融通開放的新課程觀。智能技術的教育應用將推動課程邊界由封閉走向開放,課程內容由碎片化走向網絡狀、結構化,課程結構從分科式走向融合式、情境化,使學習由單純的知識導向轉向科學認知、技術體驗、社會參與、文化覺醒與生命體悟的有機結合。四是人機協同的新教學觀。人工智能等技術將補充、增強和延伸人類教師的能力,促使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情境的建構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智能技術在教育變革中的價值是,推動未來教育的創新發展,助力學生個性化學習、賦能教師教學模式改變、促進學校智能化環境升級及推動科學研究方式創新等。新一代公民將具備以下能力:一是持續終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應保持自我效能感和主觀能動性,通過自我規劃、自我決策、自我監控等行為,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以適應未來工作和生活的需求。二是利用人工智能的創新能力。不僅要掌握基本的技術應用,還要將人工智能與已有經驗融合,創造性地解決復雜問題,并整合不同觀點創新解決方案。三是多層次靈活就業的適應能力。學生要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和跨學科素養,靈活應對環境變化,適應不同行業的動態發展。四是不確定性狀況的處理能力。學生要具備批判性思維和風險評估能力,能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作出適應性的判斷和決策。同時,具備技術倫理意識,保護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五是智能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在人機協同中,要優先考慮個人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發揮人類的創造力和機器的多任務處理效率,實現最佳效能。
優化智能技術供給,應對教育改革關鍵瓶頸性問題
為了助力構建新時代學習型社會,我們要聚焦教育改革關鍵瓶頸性問題,優化智能技術供給。當前教育改革發展存在一系列瓶頸性問題,如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難以有機結合、教育服務體系存在結構性缺失等。促進技術供給與教育場景需求的適應性匹配,是解決教育問題的關鍵,要避免場景泛化的“雙盲盒”現象即出現“技術黑盒子”和“方案空盒子”。“雙盲盒”現象體現為產品開發中關鍵核心技術的缺失,技術開發者對產品的應用場景、兼容環境和銜接時序的不確定等。
構建技術供給與數字化學習場景需求的持續演進機制,需探索形成科技賦能教育的閉環。一是需求洞察,開展跨學科協同研究,收集、整理和分析不同學習群體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形成全民終身學習需求圖譜。二是場景識別,針對不同學習群體在家庭和社會等不同學習環境中的真實需求,準確描述、表征和建構具體應用場景。三是場景創新,基于智聯融通的數字化學習環境,結合不同學習群體的真實學習需求,提供多元學習支持服務,如終身學習教育資源超市、在線學習質量監測等,滿足全民多樣化學習需求,有效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
夯實數字服務能力,支撐學習型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教育數字化進程實現了對各級各類教育業務、教育服務的流程改造、能力升級。數字化學習公共服務作為一種由公共部門提供并面向不同地域大規模學習者的數字化、包容性和高質量的學習支持服務,包括多樣態數字學習資源供給、多元化數字學習空間融通和多維度數字技術應用支持等,已成為推動學習型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
學習型社會建設和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提升數字化學習公共服務能力水平。一是優化數字化基座建設,強化基礎設施支撐。學習型社會的生態構建需要優化信息基礎設施和高速網絡建設,并利用數字技術搭建泛在安全、智聯融通的學習環境,持續強化學習環境的數字技術支撐能力。這將有助于創設虛擬現實與真實情境、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有機融合的學習空間,實現公共場所等跨學習空間學習資源的無縫流轉和數據有序流動。二是健全數字化服務,拓寬數字服務邊界。針對不同的數字化學習需求,建立健全數字化學習公共服務,將有助于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面,縮小教育差距,營造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良好社會氛圍。三是完善數字化標準體系,規范數字服務發展。學習型社會建設過程需要進一步完善可量化、可監督、可比較的數字化技術、質量、服務標準。其中,技術標準體系是確保數字化服務質量、安全性和兼容性的關鍵,質量標準體系有助于直接衡量數字化應用的價值、效率和效益,服務標準體系的范圍應包括學習環境、學習支持、技術服務、內容確權、知識付費、培訓認證等方面。完善的教育數字化標準體系是有效配置資源、提高效率、推進數字技術及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助于促進學習型社會高質量、健康發展。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席主持人)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