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惠性的特點。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義務教育一直沒有實現免費。1982年,全國農村適齡兒童入學率只有62.6%。2002年,全國仍然有8507萬文盲,其中2000萬是青壯年文盲。詳細>>>
|
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我國小學升初中的比例只有60.5%,中等職業教育學生數占高中階段教育的比例不足6%,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1.55%;2016年,我國的學前教育毛入園率77.4%,小學凈入學率99.9%,初中毛入學率10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3.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7.5%,均超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詳細>>> |
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中國基礎教育中的片面追求升學率、擇校熱等問題日益嚴重,社會對教育存在的問題的不滿也日趨強列。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與此同時,官方和民間的教育改革探索也應運而生。詳細>>>
|
198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確定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1993年,《教師法》頒布,其中明確規定“ 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并逐步提高”。1994年至2000 年,國家實施了改善教師居住條件的“ 廣廈工程”,共投資1144億元,建設教師住宅1.5億平方米。詳細>>>
|
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同志就作出了擴大派遣留學生的重要決策,提出“ 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從而形成了大規模出國留學的熱潮。1978-1989年,我國共派出各類留學人員96101人。1989-2011年,各類出國人員214.9萬人,成為全球最大留學生生源國。詳細>>> |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初步建立起一套包括從《教育法》《義務教育法》《職業教育法》到《高等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條例》等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法律體系,從根本上扭轉了教育發展“ 無法可依”的局面。詳細>>> |